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
《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》:动态血压监测可发挥更大作用!
导读
近期,《中华高血压杂志》正式刊发了《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议》,推荐将血压<130/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。文章同时指出,在进行强化血压控制时,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。
近20年来,多数国内外指南文件推荐一般高血压患者将血压<140/90mmHg作为控制目标,仅对伴有糖尿病、慢性肾病、冠心病等高危患者推荐血压控制在130/80mmHg以下。
随着国内外多项大型循证研究结果的相继发表,强化血压控制的必要性得到了更多的证据支持。近期,《中华高血压杂志》就正式刊发了《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》,推荐将血压<130/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目标。文章同时指出,在进行强化血压控制时,动态血压监测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。
01
—
血压控制的新目标
《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》指出了血压控制的新目标:
1、在患者能够耐受的前提下,应将血压<130/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(无心血管合并症,合并冠心病、慢性心力衰竭、脑卒中史、慢性肾脏病、糖尿病等)的控制目标。
2、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采取分步达标的策略:首先将其血压降至<140~150 mmHg,若耐受良好,可进一步降至<130/80 mmHg。
3、对于高龄且一般健康状况较差、合并认知功能障碍、衰弱以及预期寿命有限的高血压患者,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。
4、为改善老年高血压、特别是年龄>80岁高龄患者对降压治疗的耐受性,初始治疗应从低强度起步,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药物剂量与种类。治疗过程中需加强不良反应与耐受性监测,必要时降低治疗强度。
5、收缩压≥140mmHg和(或)舒张压≥90的高血压孕妇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建议启动降压治疗,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血压和靶器官的损害情况。
降压目标值为≤135/85mmHg。
专家建议同时指出,强化血压控制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,其中加强血压监测是最为重要。考虑到诊室血压监测的局限性,充分发挥动态血压监测的作用十分必要。
02
动态血压监测的优势和适应症
相较于诊室血压的有限测量,动态血压更全面的反映患者的血压状况,已成为识别和诊断高血压、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、评估降压疗效、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:
· 动态血压可以评估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,排除白大衣效应;
· 可以测量全天的血压水平,包括清晨、睡眠过程中的血压,发现隐蔽性高血压;
· 相较于诊室血压,动态血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;
· 动态血压还可以评估不同环境、体位以及情绪状态下血压的变化趋势与短时变异;
目前,动态血压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:
03
强化降压时的动态血压监测价值
1、高血压的诊断
多项国内外指南均推荐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来诊断高血压。动态血压可以鉴别白大衣高血压,并且发现隐匿性高血压及其他诊室外时段的血压异常。
2、指导制定用药方案
动态血压全面展示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,可帮助指导医生进行药物的选择和确定患者用药时段,从而帮助提升血压控制效率。
3、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及指导进行用药调整
· 对于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然控制不佳的患者,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出其中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,避免给予这些患者过度治疗;
· 对于持续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,也可根据动态血压结果调整降压方案。
· 对于服药后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,如果出现新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,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,亦应评估24 h、白天、夜间血压是否达标,以及有无清晨高血压,以排查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。
4、衍生指标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及制定相应策略
血压负荷、血压变异性、动脉硬化指数等是动态血压监测可提供的独特指标。研究表明,这些指标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相关。
5、特殊人群有其独特的血压波动特点,动态血压可帮助规避强化降血压导致的风险。
参考文献:
1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。 强化血压控制中国专家建议。中华高血压杂志。2022; 30(2): 113-117。
2、中国高血压联盟《动态血压监测指南》委员会。2020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。中国循环杂志。2021;36(4)期:313-324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