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   顺泰医疗    24小时动态血压仪(中心动脉压版本)
产品-Oscar250

24小时动态血压仪(中心动脉压版本)

 

顺泰医疗,全球ABPM技术的领导者,与AtCor Medical (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及动脉硬化检测的全球领导者)强强合作,推出了这一款市场上独家的能够提供中心动脉压测试的动态血压仪。

Oscar 2 内置SphygmoCor 是现在市场上唯一能够测试无创中心动脉压的动态血压监测仪,并且能够支持蓝牙数据连接。

作为拥有800多篇已发表科研文献的无创中心动脉压技术,SphygmoCor的加入使得顺泰医疗的新一代Oscar2成为业界无创中心动脉压的金标准产品。

 

产品特色

SphygmoCor 内置:全球超过800篇科研论文(包括临床验证内容),AtCor公司的SphygmoCor技术是无创中心动脉压的金标准

运动容差算法减少再膨胀和错误读数。动态膨胀也会缩短测量时间,并且通过控制袖带压力来提高病人的舒适度。

顺泰医疗的专利产品Orbit系列的血压袖带采用了一个新颖的拉伸套设计来保持袖带位置,同时增进病人在整个24小时研究内的舒适度。

拥有专利的次舒张期波形测量技术:能为18岁以上的患者提供一个全功能的生理波形与准确的增强指数

AccuWin Pro 4 系统软件: 模块化和图形化,网络化的新一代动态血压缝隙软件

临床标准验证:经过世界三大高血压协会的标准验证 BHS,ESH,AAMI

 

 

 

何为中心血压?

 

中心血压是左心室外升主动脉根部的压力。它即是靶器官所承受压力,由于动脉压放大,中心动脉压低于肱动脉血压。

人体血压并不是全身恒定的。动脉僵硬等许多因素会影响从主动脉到手臂的压力波传导,使得用手臂袖带血压指示中心压力并不可靠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你的动脉会变硬,放大率也会降低。

 

血管压力波放大

 

中心血压变化

收缩压会因患者之间的差异而增大。两个人可以有相同的肱动脉压,但他们的中心压可以相差超过30毫米汞柱[1-3]。

 

增强压:在动脉硬化的情况下,中心收缩压和脉压会增加,从而产生更高的心室后负荷,导致更多的心脏泵送能量被浪费。中心压力波形评估可确定增压压力(AP)和增压指数(AIX),这两个参数用于量化压力增强程度。

24小时中心血压:带SphygmoCor的OSCAR 2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,提供多达250个臂和中心血压,将中心血压的优越预测能力和高血压金标准诊断结合起来,为临床提供一项全新的研究方法。

 

中心动脉压检测的应用

•无创中心动脉压评估辅助个性化治疗方案指定,帮助患者实现治疗目标。

•使用中心动脉压进行高血压治疗,达到相同治疗结果,所需药物较少[4-5]。

•抗高血压药物对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血压有不同的影响,可解释临床结果的变异性6。

中心血压比肱动脉血压更能预测心血管(CV)结局,这主要是由于接近目标器官所致7。

 

高血压

一个更好的预后预测因子:一项对3500多个高危受试者进行的多年NIH研究表明,中枢脉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更为强烈。具体来说,中心脉压>50mmHg的患者在未来5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了20%。臂脉压没有显示出类似的阈值7。

 

用更少的药物获得相似的结果:研究还表明,在使用传统的24小时ABPM基础上,增加使用中心血压可以有效地管理高血压,减少必要的药物治疗,尤其是年轻患者[4-5]。

 

慢性肾病

 

增强指数作为死亡率的一个预测指标:增强指数(AIx)已被证明是治疗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一个有价值的工具。在一项108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研究中,AIx被证明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[8]。

 

在对5000名以上受试者进行的荟萃分析中,AIX也被证明是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[9]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配置SphygmoCor的Oscar2

 

顺泰医疗创造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内置SphygmoCor的ABP监测仪,为无创测量中心血压和动脉僵硬度提供了金标准。OSCAR 2 ABPM系统提供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解决方案,其舒适性、数据可靠性和信心前所未有。

 

SphygmoCor的工作原理

•标准肱动脉血压测量值通过ABPM检测获得。

 

•袖带充气至亚舒张压,以捕获脉搏波

•内置SphygmoCor处理器使用经验证的方法推导升主动脉压力波形。

 

传递函数获得以下验证:

•不同的疾病状态

•存在药物输注

•锻炼期间

 

在1000多个同行评审的文献中使用,结果具有高度可重复性。

 

References:

1.O’Rourke et al. Br J Clin Pharmacol 2001;51:507-22

2.Sharman JE et al J Hum Hypertens 2008 (12):838-44

3.McEniery et al Hypertension 2008 6(51):1476-82

4.Sharman et al. Hypertension. 2013 62:1138-45

5.Kosmala et al. Am J Hypertens. 2015 108

6.Williams B et al., Circulation 2006 113: 1213-25

7.Roman, et al., JACC 2009 54:1730-4

8.London GM Hypertension 2001 38:434-8

9.Vlachopoulos et al. EHJ 2010 31(15):1819-1822

产品中心

PRODUCT